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专栏作者
解滨水井
一娴谢盛友
施化核潜艇
小心谨慎张平
捷夫茉莉
凡凡湘君
         专栏作者
容若俞力工
柳蝉赵碧霞
开心雨半窗
木然梦梦
上官天乙特务
圆月弯刀小放
         专栏作者
杨柳岸程灵素
法老王铁狮子
谷雨金录
莉莉小猫务秋
蓝精灵枚枚
有点红妆仙子
         专栏作者
索额图辛北
细烟王琰
水栀子多事
施雨汗青
男说女说林蓝
任不寐文字狱牢头
         专栏作者
老秃笔尹国斌
樱宁吹雪
少君老郸
白鸽子摩罗
朱健国王伯庆
小尼酒心
         专栏作者
伊可京东山人
润涛阎老么
风雨声望秋
峻峰直愚
王鹏令梦子
老黑猫俞行
 
[ads_url_inside]
 
State Farm Drama
网墨文集
 万维网读者->网墨文集->茉莉->正文
 专栏新作
 - 茉莉:她把那双男人
 - (图文)茉莉: 诗人
 - 茉莉:绝对坦诚-也
 - 茉莉:读《寻找现代
 - 茉莉:打起火把照亮
 - 茉莉:在中国革命幻
 - 茉莉:倾听淮生:农

 
 
茉莉:评苏晓康的《女人一台戏》

茉莉


 

 

评苏晓康的《女人一台戏》


     茉莉


 在《女人一台戏——“六十年”评说的一个侧面》一文里,苏晓康先生愤愤不平道:“这是一个什么世道!”苏晓康先生似乎认为世道不公,与一些“历史中的女人”及其批评者有关。他说: “批评了天安门学生之后,卡玛扭头又去赞扬二十年前的红卫兵。”在这篇指责卡玛、为柴玲鸣不平的文章里,究竟有多少事实根据?有多少正常的逻辑?笔者在此和苏先生探讨。


 ◎  将人物简单分类贴上标签


 苏先生说:“据说卡玛当年也是一个‘红卫兵’,于是电影《天安门》毫不留情地鞭笞柴玲,电影《八九点钟的太阳》却竭力为宋彬彬辩护,……”

 这一句话里就有三处不实:1,以“据说”作为立论的依据,有失一个严肃作者的身份。没有人拿出确实证据证明卡玛加入过红卫兵。2,《天安门》并没有“无情鞭笞”柴玲,而只是如实引用了柴玲自己的话。3,《八九点钟的太阳》中有宋彬彬自己的回忆,并没有制片人为她“竭力辩护”。

除了立论基础无事实依据,苏先生的逻辑推理也是错的。 他使用了“于是”这个表因果关系的连词,来断定卡玛对柴玲和宋彬彬采取所谓不同态度的原因。但是,即使卡玛真的曾经当过红卫兵,也推不出她就必然要鞭笞柴玲的结论来,这里面没有因果关系。

 接着,苏先生给几个人物贴上简单化的标签。他说:柴玲和宋彬彬两个女学生“最大区别在于,她俩身后所代表的,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集团:‘八九’学生是被杀者,红卫兵则是杀戮者。”这种标签法,忽视了人的属性的复杂性和多重性。

 红卫兵作为一个群体,不能全部都视为“杀戮者”。他们中有的在文革中施行了暴力,有的没有施行暴力甚至反对暴力。大部分红卫兵还是被中共蒙蔽利用的受害者。八九学生也不全是“被杀者”。法拉奇曾说过:“即使是最崇高、最纯洁的旗帜上,都沾有鲜血和粪便”。八九学运中有流血牺牲者,也有吃人血馒头的人,不能笼统地混为一谈。

 即使把柴玲视为受害者的代表,也不能说别人就不能批评她。事实上,苏先生自己曾在《六四解套说》一文中严厉批评过柴玲等人:“直到今天,谁看到那群‘广场领袖’们,有意愿为这场悲剧承担他们自身的责任?”苏先生还在接受采访中,指责“学生领袖缺乏政治智慧”,并引用邹谠教授的话,说学生是“恐惧造成的激烈,不顾后果。”

 

 ◎ 纪录历史的两种方式同具价值


批评卡玛的人往往要将王友琴拿来做对比,苏先生也不例外。他说:“王友琴固执地‘考古’红卫兵的暴行,丝毫不顾及他们的‘理想主义’滥调,那却是卡玛所赞扬备至的。”

事实却是,卡玛并没有在记录片《八九点钟的太阳》里“赞扬备至”红卫兵。恰恰相反,影片揭露了红卫兵的暴力行为,剖析了将革命暴力浪漫化的党文化及其对青少年的影响,讲述了不同家庭出身的一代青年人,如何由盲目热衷革命转变为独立思考的心路历程。 如果说影片赞扬了什么人,那就是遇罗克,一位走在时代前沿的思想者。影片以大量的篇幅记述了遇罗克的事迹,以及他被共产党的国家暴力杀害的事实。而这一点是卡玛的攻击者们从不提及的。

卡玛的解说词精炼隽永,充满了批判精神。她没有用革命大批判式的语言去谴责什么,其冷峻的反讽却比简单化的声讨更为深刻有力。

卡玛和王友琴采取的是两种不同的纪录历史的方式。王友琴搜集文革死难者的材料,建立“中国文革受难者纪念园”网站。而卡玛的记录片则试图从历史大背景的视角拍摄,上溯下延,时间跨度纵横数十载,发掘文革的内涵及其根源。这两种方式各有其特点和价值。


◎ 政论片不是唯一的电影手法


 纪录片制片人不是教堂里听人忏悔的牧师,他们让那些曾是红卫兵代表人物的人讲述自己的经历,是为了给历史留下纪录。他们如实展现革命的场面,是通过再现过去那令后人难以想象的政治、文化氛围,来讲述个人命运的曲折,展示文革、以至更久远的中国历史的复杂轨迹。影片揭示了人性中阴暗的一面如何在特定的条件下得以恶性膨胀。与人类历史中多次先例一样,文革中的罪恶往往是借着冠冕堂皇的词语、打着正义的旗帜而得以实行的。 尽管卡玛的作品也难免局限和不足,但她这种求真历史的努力是难能可贵的。

笔者在欧洲看过大量的历史记录片,一些反映纳粹时代的记录片如实展现纳粹活动的场景,希特勒的演说。那样的历史摆出来就够荒谬透顶了,并不需要制片人再去口诛笔伐。从美学角度看,上乘的创作者知道如何让作品本身去说话,尊重观众的判断力,给观众留下思考的余地。作品的深度表现在它所揭示的矛盾和问题,而不在于它摆出无所不知的架势,提供简单的答案。

 当年,苏晓康等人的电视片《河殇》就是一个主题先行的政论片典型。制片人先有“黄色文明”和“蓝色文明”的观点,然后再寻找镜头组合史实。苏先生的影片在当时的条件下自有其特定的价值,但对卡玛等人重客观而不对观众说教的拍摄方式,苏晓康先生似乎很难理解,所以才会写出这篇冷嘲热讽、充满事实与逻辑错误的文章。

-----
原载《动向》杂志2009年10月号

附苏晓康原文:

女人一台戏
─「六十年」评说的一个侧面

(美国)

苏晓康

今年检点“新中国”六十年史,让我们先来检点一番这里面 的“女史”,或许别有一番风景。毛泽东说他这辈子就干了两件事:打蒋介石和闹文革,只有后面这一件属于“六十年”之内,且有一位“旗手”是女的,便叫男人逊色于女人;还有一件事情,即一群女学生打死了她们的女校长,也使得女性在文革中令人印象深刻。三十年后的“六四”,其象征是个“民主女神”,偏偏绝食总指挥也是一位女学生。我这么强调女性,倒不是用来讨好“女权主义”,而是,对这些“历史中的女人”的批评者们,也都是女人。你说奇不奇?

上述这些“女史”细节,你只管把它们简单地排列起来,不去做任何分析,就会发现,期间有一种看不见的神秘关系。不过,我现在连排列也省了,因为美国纪录片女制作人卡马·韩丁的两部片子,恰好把这部“女史”神奇地勾连在一起,形同一部上下卷。她也许是无意的,则更说明某种内在联系避不开。

两部纪录片都很著名,即《天安门》和《八九点钟的太阳》 ,其内容无须赘述。在时间顺序上,有点颠倒,《天安门》似乎播出在前,就先说它——卡玛在这里是一个批评者,她的镜头里最著名的一段,就是生动地展示绝食总指挥柴玲“让他人流血,自己逃生”,坐实了八九学生领袖的“激进”。但这部片子之前,早就有人批评柴玲,我记得最早一位,是刚从秦城释放就来哈佛的女作家戴晴,她一到那里,波士顿就有一座“道德法庭”出现,“要判柴玲重罪”,这其实是《天安门》纪录片的一个剧本草稿,那里的“法官”多数也是女人,有的后来就是纪录片里的“受访者”,其潜台辞是,政府(党)被学生逼急了,好像邓小平没有退路。


“符号”“化身”的“合成”

批评了天安门学生之后,卡玛扭头又去赞扬二十年前的红卫 兵,片名用了毛泽东的一句话“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这倒还在其次;我们实在没弄懂的是,那些红卫兵不是邓小平最痛恨的吗?因为他就是把柴玲他们当作“红卫兵”,才下了狠手。可是,最早的红卫兵都是他们自己的子弟——北京的“老红卫兵”,特别是所谓“西纠”,搞“血统论”的那一伙,“红八月”里杀人不眨眼,卡玛的电影里有一位著名的“要武”宋,蒙着脸在镜头里说话——三十年前她那个中学里的女红卫兵们,打死了自己的女校长卞仲云,而邓小平有个女儿也是那里的一个女头头。

“红卫兵”与“八九”学生,前者批评后者——据说卡玛当年也是一个“红卫兵”,于是电影《天安门》毫不留情地鞭笞柴玲,电影《八九点钟的太阳》却竭力为宋彬彬辩护,说她“背黑锅”——是她上天安门亲手给毛泽东戴上“红卫兵”袖箍,老毛赏赐她一句“要武嘛”,一锤定音将“红卫兵”跟暴力挂钩,也是封赏施暴的特权给高干子弟们(“西纠”“联动”)。假如卡玛同情一个女孩子,解读这段历史乃是老毛让宋彬彬背了“黑锅”,那么她会不知道以柴玲的年纪和经历,根本不懂“血流成河”的意思吗?她不也给柴玲扣了一口“黑锅”?

卡玛对记者说:“宋要武”成了一个“合成人物”(com posite figure),成了一个符号,什么坏事都安她身上,变成一种神话,变成“文革”中红卫兵暴行的化身。——可是,卡玛难道不是把柴玲当作一个“符号”和“化身”来处理的吗?其手法也是“合成”:把柴玲的两段相隔四十分钟、对两个记者讲的话,剪辑在一起。


对红卫兵及其历史的清算者

其实,两个女学生都是时势造成的“公众人物”,都逃不脱 “符号化”而被世人评说。但是最大区别在于,她俩身后所代表的,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集团:“八九”学生是被杀者,红卫兵则是杀戮者。末了,卡玛也免不了被世人评价,因为那两部著名纪录片,有人也追究她的“家庭出身”,指出她的父母曾为毛泽东的专制和屠杀大唱赞歌,这是不是也算一种“血统论”呢?这是“文革遗产”,她所歌颂的东西,最终报复到她自己身上。

对红卫兵及其历史的清算者,也是当年的一个女学生,但她 从来不曾是一个“红卫兵”,今天看来,这点区别不是没有意义的。王友琴固执地“考古”红卫兵的暴行,丝毫不顾及他们的“理想主义”滥调,那却是卡玛所赞扬备至的;而卡玛又丝毫看不见“八九”学生的“理想主义”,却图解他们心怀叵测。“理想主义”无法当作一种事后的辩解,看来是批评者的一种逻辑。“八九点钟的太阳”不就是想给“红卫兵”涂抹一层矫情的“理想”光晕吗?自然,也是顺便给西洋人开一开“东洋荤”。

六十年横跨毛邓两代,留下的几乎只有血迹,以及年轻人的 躁动。这是一个什么世道!

颠倒的不仅是时间秩序
-------
原载《动向》杂志2009年9月号